中國航天界的一代天驕——任新民
在中國航天界,他的名字如雷貫耳。中國幾乎所有的航天工程,都傾注了他的智慧和心血;中國航天事業的每一段歷程,都留下了他閃光的足跡。。他是中國第一代液體導彈專家,第一枚長征火箭總設計師,通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發射外國衛星工程總設計師??世人夸他是天之驕子,國之棟梁,然而,他卻淡淡地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我做了我應該做的工作。我是個筑造天路的搭梯人?!彼褪侵袊教臁拔宕笙到y”的“總總師”,中國航天界的一代天驕--任新民。任新民其貌不揚,長得黑黑瘦瘦,平時少言寡語,性格內向。但他為祖國而學、為祖國而奉獻的業績卻名揚四海,
1937年7月,戰火的硝煙很快籠罩了整個華夏大地。任新民懷著一腔熱血,在那非常的歲月里,毅然進入了重慶兵工學校大學部,開始了他的武器救國的人生旅途。整整三年的造兵器系苦讀,為任新民打下了制造武器的知識基礎。國難當頭,任新民沒有留戀小家庭的溫暖,兒子剛剛出世,妻子還在醫院的產房里,他就離妻別子,遠渡重洋。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的研究生。由于勤奮好學,他先后獲得該校機械工程系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
獲得博士學位后,他被美國布法羅大學機械工程系聘為講師。這時的任新民收入頗豐,擁有了自己的汽車、洋房,過著令人羨慕的生活。然而,任新民出國的目的不是為了享受。他說,美國雖好,但不是他的用武之地。他要回到祖國來,把所學奉獻給自己的祖國。1949年7月,他毅然辭去了講師的工作,放棄國外優裕的生活條件,回到了故土。
1956年8月,回國后已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工作了四年的任新民,在國家最需要人才的時候奉調進京,參加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籌建工作,從此,開始了他開辟通天之路的偉業。這一年的10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任新民被任命為總設計室主任。這是一個很關鍵的部門、很關鍵的職位。導彈的發動機就像是人的心臟,是“中樞神經”中的關鍵。1958年5月,聶榮臻元帥正式部署仿制蘇聯導彈的任務。接著蘇聯送來了“P-2”導彈圖紙。任新民立即組織人馬,翻譯資料、描圖、曬圖。光是發動機的資料就有幾百本,工程可謂浩大。發動機是導彈的心臟,是導彈最復雜、技術最難懂的地方,仿制的難度很大。而在圖紙資料中,卻沒有發動機試車臺的資料,怎么辦?任新民立刻意識到,這是蘇聯有意卡脖子的一招,沒有試車臺,發動機怎么試車?難道要把發動機拿到蘇聯去試車?!這豈不等于中國永遠無法獨立研制導彈了嗎?任新民果斷地對大家說:“自己動手,自己設計、制造試車臺!沒有現成的圖紙,咱們的制造可能慢一些,但是一定要自己干,也一定能成功!”1959年夏天,試車臺工程建設全面鋪開,到年底完成了土建和設備安裝工程。
1960年3月,在任新民的帶領下,在中國的大地上終于建起了自己設計、自己建造的大型液體火箭發動機試車臺,為仿制“P-2”導彈和后續液體導彈的研制,提供了技術和安全方面的可靠保證。同年10月,他和試驗隊的人員一起,來到了茫茫戈壁灘上的酒泉發射中心,經過了十幾個日日夜夜的反復測試,仿制導彈“1059”于11月5日發射成功。這是中國人在航天事業上拼搏出的第一顆“爭氣彈”!在這成功的喜悅背后,任新民曾經品嘗過多少艱辛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
如今,第一枚仿制導彈發射成功,用鐵的事實證明了任新民主持仿制的發動機性能是良好的,國產燃料的燃燒質量是過關和可靠的。
“長征三號”火箭能飛上36000公里的高空,把“亞洲一號”通信衛星等送上太空,任新民的“一字值千金”的故事,也成了航天界的佳話。在研制“長征三號”火箭時,究竟采用氫氧發動機,還是采用常規發動機,這在研制隊伍里引起了一場非常激烈的爭論。一方意見認為常規發動機有基礎,比較保險,只要能把衛星打上去,穩當一點好。而以任新民為代表的另一方則認為,如果一味因循守舊,不發展新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就會越拉越大。我們應該從長遠的利益考慮。當時兩種意見爭執不下,任新民斬釘截鐵地說:“中國要在20世紀末成為火箭大國,甩掉落后帽子,眼睛必須瞄準當代火箭發動機技術的高峰,不該因循守舊,故步自封。
要說風險,航天技術本身就是個大風險。如果怕困難,怕風險,那還搞什么航天?”1978年,氫氧發動機首次試車,不幸爆炸,更動搖了一部分人對研制氫氧發動機的信心。不久,在上海延安飯店召開的衛星通信工程工作會議,將常規推進劑發動機作為研制的第一方案,而氫氧發動機研制則作為第二方案。那時,任新民剛好在日本訪問,當他得知這一消息時,便立即謝絕了日本友人為他安排的一切參觀、游覽事宜,匆匆飛回了北京。一下飛機,他連家也沒回,心急火燎地直奔國防科委大院,向國防科委領導坦誠闡明了自己的觀點。領導終于同意了任新民的研制方案。
同年9月,氫氧發動機的短程試車成功。氫氧發動機原來是作為第二方案,現又改回到第一方案。這一字之改,想不到卻開辟了中國航天的光明大道?!皷|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亞洲一號”通信衛星發射成功??這一字之改,也成了航天界一字值千金的美談。研制氫氧發動機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工程,難度大,困難多,任新民在這里面傾注的心血、所付出的勞動,常人怎么能想象得到呢?
憑借著一次次零的突破,任新民就像與他大半生相伴的火箭助推器一樣,將中國航天推到一個個輝煌的制高點,也正是這一次次零的突破,伴隨著中國航天的發展之路,任新民的名字一次次在中國航天的歷史上留下光輝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