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猝倒病
報檢植物:油菜
報檢類型:病害
檢測認定:油菜猝倒病
中文名稱:油菜猝倒病
中文別名:油菜瓜果腐霉猝倒病
病原中文名稱:瓜果腐霉
病原分類地位:藻物界、卵菌門、卵菌綱、腐霉目、腐霉科、腐霉屬
病害類型:真菌
地理分布:全國各油菜產區均有發生。
主要寄主:油菜
危害部位:莖基部
傳播因子:土壤
防治指標:(不詳)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危害地位:該病是油菜生產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嚴重時常造成毀種 。
危害癥狀:
未出土前感病,造成爛種、不發芽。出苗后染病,病苗基部呈水漬狀病斑,淡綠色至黃綠色。發病后期,病部干縮,組織腐爛,縊縮凹陷或成線狀,造成幼苗突然倒地死亡。由于病情發展較快,在病苗子葉尚未萎蔫時,根莖部已干枯。幼苗倒地時葉片表面青綠。開始時僅個別發病,3—5天后,既可全面發病,感染大片幼苗倒地死亡。濕度大時,病殘體表面長出白色綿毛狀霉。即病菌菌絲、孢囊梗和孢子囊。
病原形態特征:
Phthium aphanidermatum(Eds.)Fitzp.稱瓜果腐霉,屬藻物界、卵菌門、卵菌綱、腐霉目、腐霉科、腐霉屬真菌。菌絲體生長繁茂,呈白色棉絮狀。菌絲無色,無隔膜,直徑2.3~7.1μm。菌絲與孢囊梗區別不明顯。孢子囊絲狀或分枝裂瓣狀,或呈不規則膨大,大小63~725×4.9~14.8(μm)。泡囊球形,內含6~26個游動孢子。藏卵器球形,直徑14.9~34.8μm。雄器袋狀至寬棍狀,同絲或異絲生,多為1個,大小5.6~15.4×7.4~10(μm)。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滿器,直徑14.0~22.0μm。該菌在年平均氣溫高的地方出現頻率較高。
另外,德里腐霉、終極腐霉危害油菜,也可導致該病的發生。
浸染循環:
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cm表土層越冬,并在土中長期存活。翌春,遇有適宜條件萌發產生孢子囊,以游動孢子或直接長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營腐生生活的菌絲也可產生孢子囊,以游動孢子侵染幼苗引起猝倒。田間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產出孢子囊及游動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濺附到貼近地面的根莖上引致更嚴重的損失。病菌侵入后,在皮層薄壁細胞中擴展,菌絲蔓延于細胞間或細胞內,后在病組織內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生長適宜溫度15~16℃,適宜發病地溫10℃,溫度高于30℃受到抑制,低溫對寄主生長不利,但病菌尚能活動,尤其是育苗期出現低溫、高濕條件,利于發病。當幼苗子葉養分基本用完,新根尚未扎實之前是感病期,這時真葉未抽出,碳水化合物不能迅速增加,抗病力弱,遇有雨、雪等連陰天或寒流侵襲,地溫低,光合作用弱,幼苗呼吸作用增強,消耗加大,致幼莖細胞伸長,細胞壁變薄病菌乘機侵入,因此,該病主要在幼苗長出1~2片葉之前發生。
發病因素:
營養土帶菌或營養土中有機肥帶菌易發??;苗床地勢低洼積水;澆水過多,致使營養土成泥糊狀、種根不透氣易發??;幼苗生長期長期陰雨、光照不足、高溫高濕發病重。
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
(1)選無病土做營養土;營養土中的有機肥要充分腐熟,營養土在使用前曬三周以上;
(2)苗床澆水要一次澆透,待水充分滲下后才能播種。
(3)用抗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用浸種劑或拌種劑給種子滅菌后,才能催芽、播種;
(4)出苗后,嚴格控制溫度、濕度及光照。
(5)定植后或大田直播的田塊,要深溝排水,大雨或大雪過后要清理溝系,防止土壤過濕。
二、化學防治:
(1)拌種劑:
用種子重量0.2%的40%拌種雙粉劑,可減輕該病的發生。
(2)噴施用藥:
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3.2%惡甲水劑300倍液
95%惡霉靈精品4000倍液
72.2%普力克水劑400倍液
3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70 %甲基托部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
68%金雷水分散劑600~800倍液
5%井崗霉素水劑1500倍液
25%好速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25%苗遇清懸浮劑1500~2000倍液
(3)藥土:
70 %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靈或25%好速凈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1份+干細土50份 ,充分混勻,播種后用藥土做覆蓋土,發病時撒施于 根際周圍,效果較好。
本站聲明:本檢測僅供參考,不承擔任何承諾與責任。如需確認,請與當地植保站聯系。
病蟲害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