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拓中國重離子物理研究新領域——2017年度甘肅省科技功臣魏寶文
基本信息
- 行業:先進制造
- 特長:核物理和加速器物理研究
- 成果:1.作為蘭州1.5米回旋加速器建成后的第一個使用者,研制出2-9MeV單能中子源,用于重要的國防科研任務。主持完成了9-12MeV中子對鋰-6和鋰-7的非彈性碰撞截面測量,澄清了世界各國數據在峰值區的分歧,為氫彈的研制提供了我國自己的核數據。70年代初,對聚變反應堆材料進行了群截面計算,在此基礎上用快中子輸運理論的Sn方法,對聚變反應堆再生區的中子分布與核發熱進行了理論研究。 2. 從1975年起,轉向加速器物理研究,1988年領導建成我國第一臺大型重離子加速器,獲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3. 提出了在蘭州重離子加速器上續建冷卻儲存環的計劃,并主持了概念性設計。該項目作為國家"九五"大科學工程,已經建成。 4. 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獨立或合作發表文章100余篇,合編專著和文集12部。 20世紀60年代初,他完成了伽馬射線和快中子閃爍探測方法研究,在近代物理研究所早期核物理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3年,他作為蘭州1.5m回旋加速器建成后的第一個使用者,研制出2~9MeV單能中子源,用于重要的國防科研任務。隨后,他又主持完成了9~12MeV中子對鋰-6和鋰-7的非彈性碰撞截面測量,澄清了世界各國數據在峰值區的分歧,為氫彈的研制提供了中國自己的核數據。 70年代初,他還對聚變反應堆材料進行了群截面計算,在此基礎上用快中子輸運理論的Sn方法,對聚變反應堆再生區的中子分布與核發熱進行了理論研究。 80年代末,領導建成了我國第一臺大型重離子加速器,開拓了我國中能重離子物理研究的新領域。主持實施了發展先進的ECR離子源計劃,顯著改進了加速器的性能。90年代中,提出了在蘭州重離子加速器上開展放射性束物理研究和續建冷卻存儲環的大科學工程計劃,完成了概念性設計,現已批準立項。1995年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語錄
簡介
魏寶文1935年11月22日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是我國知名核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5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歷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長、蘭州分院院長等職,現任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主任。
1953年魏寶文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57年畢業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1958年調到蘭州,從事核物理研究。1963年,他作為蘭州1.5m回旋加速器建成后的第一個使用者,研制出2-9MeV單能中子源,用于重要的國防科研任務。隨后,他又主持完成了9-12MeV中子對鋰-6和鋰-7的非彈性碰撞截面測量,澄清了世界各國數據在峰值區的分歧,為氫彈的研制提供了中國自己的核數據。1975年,魏寶文開始參加我國第一臺重離子回旋加速器的預研。經過10年的刻苦攻關,1988年,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建成。1995年魏寶文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先后獲得2008年度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9年度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2017年度甘肅科技功臣獎。
履歷
1935年11月22日,魏寶文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并在那里度過了他的童年。
1953年,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56年調入剛成立不久的技術物理系,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二批核物理專業的學生。
1957年,畢業后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58年,調到蘭州,師從楊澄中從事核物理研究。楊澄中對下屬要求甚嚴。魏寶文在楊澄中的悉心指導下勤奮努力,刻苦學習。
1957-1958年 任北京原子能研究所見習員。
1958-1979年 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實研、助研。
1979-1980年 任法國國家重離子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1980-1986年 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副所長、所長。
1986-1994年 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1987-1998年 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院長。
1992年 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主任。
1995年10月 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